□記者 彭曉玲
  晨報訊 眼下正是帶魚成熟季節,但東海帶魚的供應卻面臨十多年來頭一遭的持續緊缺。東方國際水產中心日前透露,正宗東海帶魚在上海市場的占有率目前僅有10%,普通市民已經很難吃到優質東海帶魚。
  市民楊先生是一位“老饕”,從小就喜歡吃東海帶魚:“肉質細膩肥美,骨頭細刺也軟,放點薑蔥直接清蒸,原汁原味最好吃不過。”然而,大概從五六年前開始,細心的他發現,菜場里東海帶魚越來越少,即便買到,規格也大不如前。相反,進口帶魚大量出現,甚至有些還以“東海帶魚”的名目出售。
  沒有東海帶魚,讓食客皺眉頭,更讓水產商發愁。最近3個月,水產批發商楊曉仙很著急,老客戶不時打電話催著要東海帶魚,卻時常嚴重供不應求。做了10多年水產生意,眼下正是帶魚成熟季節,東海帶魚緊缺這麼久還是第一次遇到。
  “冬至前後的帶魚最肥,這段時間隔三差五就有老顧客打電話問貨有沒有,但是我也沒有辦法。”水產商、上海哈仕福貿易商行負責人楊曉仙說,上海市場上的東海帶魚大部分來自舟山,基本可占到八成。去年,差不多每天都有船來上海,一船大概有幾千斤。今年9月東海全面開捕以後,來上海的船卻少多了,市場上貨源一直也非常緊俏,“每次都是好久才來,一來最多不超過1000斤,而且馬上就被市場上的水產商搶走,有時我只能拿到幾十斤。”楊曉仙說,“現在已經半個月都沒有拿到貨了”。
  “現在東海帶魚在上海市場確實很少了,占有率大概只有10%。而且8兩以上規格的尤其稀少。”東方國際水產中心是東海帶魚在上海最大的批發地,市場總裁助理王德才透露。而據水產專家監控,東海帶魚捕撈量連續6年以每年20%至30%的速度在遞減。
  東海帶魚數量急劇減少,價格自然也不斷增長:“東海帶魚由於成長環境、餌料資源等都遠超別的海域,自然味道和肉質、質量等,也和別的海域帶魚有明顯差距。一般東海帶魚價格會貴60%左右。”王德才告訴記者,目前上海市場批發價是每斤100元,到春節時批發價起碼漲至140元,“而且大部分優質的東海帶魚普通市民都無緣吃到,而是直接進了星級酒店、飯店,作為其主打的特色菜供應,只要很少一部分才流到菜場等處。”
  事實上,隨著東海帶魚的減少,冒牌貨也在不斷增多。昨日下午,記者走訪了3家菜場和超市發現,不少商販掛有“東海熱氣帶魚”、“舟山帶魚”這樣的招牌,但體型、眼睛等明顯不符合。王德才還介紹,現在市場上有不少商販會根據東海帶魚魚鱗容易掉的特點,特意刮掉其他帶魚的魚鱗來當“李鬼”。
  [實用技巧]
  東海帶魚眼睛小下顎短
  既然東海帶魚數量急劇減少,那麼現在市場上隨處可見的帶魚來自哪裡呢?業內人士說,有不少來自南海,還有的來自印度、越南、馬來西亞等國附近的海域,甚至還有來自中東附近海域的帶魚。
  那麼,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帶魚,如何買到正宗的東海帶魚呢?“老法師”介紹,可以從身材、鱗片、口味上進行辨識——
  身材:東海帶魚小而窄,身寬多在4~7釐米左右,身長在40~60釐米左右。南海帶魚相對“大條”,身寬多在6~10釐米左右,身長最長在1米左右。東海帶魚“身材”更勻稱,從魚頭到魚尾是比較緩慢地“瘦”下去,一些國外帶魚則是頭部和背部寬,到尾部一下就明顯變細。
  魚鱗:東海帶魚的麟是白中稍微帶些黑色,鱗片很容易脫落,背脊上無凸骨,國外帶魚魚骨和魚刺都比較硬。
  器官:東海帶魚眼睛更小,而且黑眼珠小,眼白更多;南海帶魚眼睛更大,黑眼珠也更大;眼白如果是黃色的,就是來自中東或者非洲的。
  東海帶魚下顎更短,而南海帶魚還有國外帶魚下顎則明顯更大。
  口味:東海帶魚比較肥和鮮美,肉質細嫩,特別適合清蒸,只要放一點薑蔥,就可以蒸出一道美味的菜餚。帶魚的刺也特別細。
  而國外帶魚肉質粗,且帶有腥氣,更適合紅燒或是油炸,燒好吃起來有“粉粉”的感覺。
  [讀圖]
  筷子大小就被撈,1歲帶魚就當媽
  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資源室主任周永東說,監測數據表明,除每年伏休後的兩個月外,如今東海傳統漁場已面臨“無帶魚可捕”的境地。“帶魚從2004年後開始明顯減少,並連續6年以20%至30%左右的幅度在遞減,今年遞減幅度可能還要更大。”
  記者在沈家門國際水產批發市場看到,多數待售帶魚又細又小,背部寬度基本和一元錢硬幣大小相當,長度也只有20釐米出頭。有漁民表示:“這些全是今年才出生的帶魚,差不多只有一兩個月大小。”
  周永東表示,根據捕撈上的帶魚研究還發現,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,東海帶魚為了避免重蹈大黃魚、烏賊的覆轍,也被迫進化自救,甚至性成熟時間也提早了一半。“帶魚至今無法人工養殖,壽命為7至8年,一般2歲的時候開始產卵。但現在,東海帶魚一般1歲就當‘媽媽’了,而且很多捕撈上來的帶魚僅有半斤左右重,大概也就是只有6個月的帶魚‘寶寶’,有些只有筷子大小,也就是出生可能還不到1個月的帶魚也經常都被捕撈上來。”
  (晨報記者 彭曉玲)
  產地走訪:
  “就是在舟山要吃到東海帶魚也不容易了”
  □晨報特派記者 彭曉玲
  在303公裡外的舟山,東海帶魚的主要上岸地,“漁老大”李斌卻早已改行多年,“帶魚都快沒了還撈什麼撈?”
  “春季黃魚咕咕叫,要聽阿哥踏海潮。夏季烏賊加海蜇,猛猛太陽背脊焦。秋季雜魚由儂挑,網裡滾滾艙里跳。北風一吹白雪飄,風裡浪裡帶魚釣。”在舟山,每位漁民都會唱這首《四季漁歌》。然而,令人尷尬的是,隨著漁歌里提到的大黃魚、烏賊相繼絕跡,作為舟山四大漁產的東海帶魚也變得稀缺而緊俏起來。尤其是水產專家的監控數據更令人憂心,連續6年東海帶魚都以每年20%至30%的速度在遞減,今年減產尤為明顯。
  水產市場:
  批發東海帶魚的攤位僅2個
  上周末早上8點,冬天的太陽很溫暖,海風吹從舟山沈家門碼頭吹來,空氣中充滿魚腥味。
  在碼頭附近的沈家門國際水產批發市場轉了一圈,記者也只看到僅有2戶商販在賣東海帶魚。
  隨後,在舟山沈家門最大的水產零售市場,記者也看到,裡面在賣東海帶魚的商鋪也只有3家,其餘七八家全是在賣來自福建,還有國外進口的帶魚。而且與那些帶魚動輒1斤以上相比,東海帶魚明顯更小,每條大概重量就在半斤左右。“現在就是舟山,要吃到東海裡撈上來的帶魚也不容易的了。”李斌嘆息。
  捕撈情況:
  無魚可撈不少漁民轉行
  經驗豐富的“船老大”李斌一眼望去,碼頭上停著10多艘運輸漁船,“捕帶魚的船一艘也沒有回來,魚真的是越來越少了。”
  隨著近年來東海帶魚減少,當地不少漁民也被迫轉行。今年57歲的李明忠從17歲開始出海打漁:“那時帶魚真多啊,出海2小時就有了,一網下去撈上來沉沉的,帶魚在撲騰撲騰,白得晃人眼睛。”他說,收成好的時候,一艘漁船一天就可以撈兩三萬斤。那些帶魚又肥又大,起碼都是半斤以上,肥的背部足足有成年男人巴掌寬。
  2000年以後,李明忠發現,帶魚越來越難捕了。漁船起碼要開30小時才能到有魚的海域,網下去,上來的帶魚也開始變小,有時辛苦出海一個月,撈回來的帶魚還不夠油錢,無奈之下,他開始轉行。如今,他已是舟山一家漁網設計廠的廠長。
  另外一位漁民褚先生,在本月初最近一次出海歸來後也很失望。他說,海上辛辛苦苦打漁20多天,僅撈到2條重在半斤左右的帶魚。
  據悉,如今舟山現在已經沒有專門撈帶魚的漁民了,都是在撈小黃魚、馬鮫魚、鮐魚、鮸魚等的同時兼撈帶魚。李明忠告訴記者,現在一條出海的漁船上一般有15個人,算下來一條漁船每月開支就是32萬:“如果不撈到價值32萬的魚,就是虧本,可現在哪裡有那麼多帶魚可撈?”
  [原因追問]
  ●直接原因:漁民7000平方米圍網反覆撈
  從昔日“北風一吹白雪飄,風裡浪裡帶魚釣”,到如今無魚可撈,富饒的東海為什麼面臨如此困境?水產專家和當地漁民均一致認為,過度捕撈,特別是一種名為“帆張網”的大面積使用,是導致帶魚急劇下降的罪魁禍首。
  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資源室主任周永東研究帶魚10多年。他說,一條漁船上裝有16張至24張不等“帆張網”,這種網是扇形的,在海面上逐次張開捕撈,面積大約有7000平方米。“伏休結束後,光是浙江省就有3萬漁民下海捕魚,儘管不是全都在用‘帆張網’捕魚,但如此大量漁民在海上反覆作業,對帶魚的打擊可想而知有多大。”
  李明忠也告訴記者,“帆張網”是上世紀90年代初從韓國引進的,中國漁民隨後將其功能“完善”,尤其是在裡面再加一層如蚊帳般密的內網,成為可怕的帶魚“殺手”。漁民用了這種“先進”的網後,由於網孔太細,他親眼看到不少帶魚的卵都被一起撈上來了,密密麻麻的黃紅色魚卵和死掉的帶魚摻雜在一起,“看著很難受,我們祖祖輩輩都靠打漁為生,這是在斷子孫後代的飯!”他氣不過,為此罵那些漁民,甚至雙方還動過手。
  李明忠還說,如今,“帆張網”又再次升級,可以隨著海潮自己調整張網方向,“但是再先進,能撈起來的帶魚也已經很少了”。
  ●深層原因:環境污染、食物鏈斷裂等
  周永東介紹,帶魚是一種洄游魚類,每年3月、4月出生。東海帶魚的產卵場地在東南沿海,夏季它們喜歡在東海北部海域“玩耍”,冬季又游到南部海域的深水區“過冬”。經過鹹淡水“混合”的帶魚口感最好,這也是東海帶魚被譽為“最好吃帶魚”的原因。特別是長江和錢塘江口的海域,海水鹹度適中,水流也不那麼湍急,餌料也豐富,在這些地方長大的東海帶魚,形成了肉質肥美、鮮嫩的獨有特點。“不過,隨著沿海環境污染,對產卵期帶魚造成影響,有些‘帶魚’媽媽的卵也明顯減少了。另外,隨著全球氣候變暖,造成一系列生態連鎖反映,也會影響帶魚生長。”
  李明忠則認為,沿海密密麻麻扎的“江網”,對帶魚的減產也有影響:“網眼就只有綠豆大小,帶魚進去了就沒法出來。‘爸爸媽媽’都沒了,哪裡還有新的帶魚呢?”
  周永東還說,帶魚主要吃蝦米等浮游生物,但近年來,在浙江溫嶺等地,蝦米捕撈量過大,造成不少帶魚饑餓不已,這對他們後代繁殖也會產生影響。
  [補救措施]
  東海已建帶魚核心保護區
  東海帶魚急劇減少後,有關部門已經認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,及時採取了防範補救措施。
  記者瞭解到,從2008年起,農業部批准設立了東海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。
  保護區位於浙江省沿岸東北部海域,核心區面積約0.72萬平方公里,是東海帶魚最重要的生長繁育場所。除重點保護帶魚產卵親體和幼魚外,還可有效帶動大黃魚、小黃魚、銀鯧等東海區其他主要經濟魚類以及中華鱘、鯨豚類等64種水生珍稀瀕危動物的保護工作。
  李明忠則透露,從今年開始,浙江漁政部門已經在沿海拆除了很多“江網”,讓帶魚“爸爸媽媽”安心生養後代。
  周永東指出,對於帶魚保護,還應充分考慮到漁民的出路:“如果可以採取積極措施引導漁民上岸,漁民有別的收入來源,就不會打漁為生,過度捕撈也不會出現。”他說,漁民有出路了,加之“三無”捕撈等現象也得到充分禁止,在每年的東海休漁期,讓魚類真正得到充分生長了,不出一年,帶魚的產量就會上升。
  不過,從小就和帶魚打交道的漁民們卻說,被傷害了的東海帶魚要恢復元氣並不容易。李明忠說,即便各項保護措施都做好,要恢復幼年時一網下去“白花花”一片的盛況,起碼得等到10至15年。  (原標題:東海帶魚難現市民餐桌,目前在上海市場占有率僅10%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30kaedx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